Zeee 文 6012 kHz 4,323 字

魔法使的新娘

无意间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魔法使的新娘》新出的OVA《西之少年与青岚的骑士》,一下就被那精良的制作惊住了,而且觉得设定也挺带感,于是找时间看完了它在2017年播出的TV版。

这部番讲的是无依无靠的羽鸟智世因为其“夜之爱子”(能无意识地吸收和制造魔力)的资质被非人类的“魔法使”艾利亚斯相中并买下,智世也以此为契机来到了奇幻的魔法使世界、开始了新的生活与相遇的故事。

当下许多异世界轻改动画会在开头便赋予主角一个清晰的目标(如,征服世界、成为“王”,之类),让观众觉得主角做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性,而达成目的的那一刻也便是故事结束之时——固然,那样的展开看着会觉得很“爽”,因为“实现目标”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下会让人很有满足感。但若只是抱着放松和消遣时间的目的去看番的话,那种“步步为营”的叙事节奏是怎么都无法与“轻松”搭上边的。

而《魔法使的新娘》的故事线则是由一个个讲述智世在魔法世界的遭遇的小章节所串连起来的。这个关于“偶遇”的故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迫切地等待着主角去实现。于是在这部动画中观众可以放松身心,跟随着智世的视角去一点点探寻魔法世界的日常生活,并在一次次的偶遇中结识新的同伴、了解到各种各样新鲜的故事——我看番时的体验就如同第一次来到魔法世界的“小哈利波特”般,只觉得动画中的世界的每一处角落都无比新奇。

魔法使的世界

《魔法使的新娘》轻缓细腻的叙事节奏让我想起了《狼与香辛料》和《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虽然它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但却通过扎实的叙事技巧将每一个小章节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看后觉得满足的同时也感触颇深。可能是受当下“快餐化”的动画观影环境影响,我已经很久没在看番的过程中有过这种感觉了。

贴一段我之前写下的评论,感觉用在这里也很贴切:

因为最近几年的番剧整体节奏变快,许多观众会期望新作在每一集都能够有足够多的“记忆点”——即剧情上的爽点、燃点,再不济也要有点“福利”。不然会让人觉得这集“看完就跟没看一样”。

但更早一点的番剧却不是这样的,尤其是那些日常向动画,它们讲究的是一集之内的情绪流维持稳定和流畅,追求的是人物塑造的踏实和自然。即使没有“爆点”,也会让人觉得通过这一集的发展,剧中人物的某些心结和矛盾距离解决又迈进了一步——以前的制作思路比起一味地追求“燃”和“爽”,更多是让观众感觉到故事本身带来的充实和满足。

智世与艾利亚斯
智世与艾利亚斯

虽然构造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魔幻世界观,但正如片名那样,《魔法使的新娘》故事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羽鸟智世与艾利亚斯两人的感情线展开的。即使艾利亚斯,这名“顶着一个兽骨头”的魔法使买下红发少女的初衷是想让她作为自己的“弟子”和“新娘”,但由于是第一次与人类女性共处、不熟悉人类的感情与人类世界的法则,所以这名看上去颇有绅士风度的、稳重可靠的“大骨头”,其实在遇到感情问题却会像个大孩子似的耍小脾气。于是,在这长达24集的动画中,你会看到两人的相处模式会在“父女”和“母子”之间来回切换。身为人类的智世、与身为非人类的艾利亚斯——各个方面都充满矛盾的两人如何在这个神奇又危险的世界中互相磨合与成长,也是这部动画的一大看点。

借《魔法使的新娘》的OP1片头动画来为我的安利收尾,我认为开头智世那段象征着“彷徨与寻找”的独舞演出做得很美。(当然歌也很好听。)

黄昏少女x失忆

若不是在b站上碰巧刷到某个只有数十播放的片段,我可能也不会接触到《黄昏少女x失忆》这部冷门佳作。(这一定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

当时看剪辑时只觉得它的演出风格有股《化物语》的味道,一查才知道它的监督居然是大沼心(那个“最被新房昭之重视的男人后宫”。《囮物语》和《化物语》抚子篇的OP,即《恋爱循环》万恶之源,也都是由他执导的),顿时觉得这部番起码从艺术水准上来说是稳的。

贞一与幽灵夕子
贞一与“幽灵学姐”夕子

结果后来,我只是看了第一集就已经觉得它十分对我胃口;在一口气看完之后,我更是果断地将其列入了“我最爱的番剧前五名”(虽然这个榜单可能不止有五部番)——可见我对它的喜爱与“相见恨晚”。

《黄昏少女x失忆》讲述了男主新谷贞一在旧校舍中偶遇了自称是「旧校舍的幽灵」的庚夕子。失去生前记忆的夕子希望贞一能帮忙找出校园里流传的种种怪谈的真相,并借它们查清关于自己过去的秘密。

比起上面有着24集片长的《魔法使的新娘》,《黄昏少女x失忆》的故事线则相对紧凑了不少。除开用来整活的第13集OVA,正片每一集的节奏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没有任何拖慢叙事的“注水”情节,整体的观感十分舒服。

可能是觉得一步步探明某个超现实事件的体验十分有趣,也可能只是觉得怪谈本身所蕴含的悬念与背后的可能性就很吸引人(像是这部番中提到的“诅咒石”、“旧教学楼的镜子”、“没有心的人体模型”等),“校园怪谈”这类题材一直很戳我。再加上大沼心“不喜欢画路人”的演出与昏黄的美术色调相结合,更是将怪谈中诡谲的氛围进一步凸显了。所以从一开始,这部番的基调就深得我心。

红人的怪谈
关于“红人”的怪谈

况且片中的四名主要角色的人设都很讨喜,特别是全片的中心人物夕子,老色批大沼心监督可谓是不遗余力地将这位“爱做恶作剧”却又带点脱线的色气幽灵学姐形象塑造得无比鲜活。随着一个个怪谈的真相被揭开,观众会随男主一同了解到夕子其他的性格侧面与跳脱性格的背后所埋藏的秘密,当这些碎片被逐一拼凑,一个与开头截然不同的“幽灵少女”形象最终将呈现在大家面前。

夕子

这部番还有比较吸引人的一点是:因为只有男主和女二能看到作为幽灵的夕子,在其他人的视角中,夕子的一举一动所产生的影响真的犹如在闹鬼一般。 (好吧,的确是在闹鬼。) 于是在这部番中,你会看到大沼心监督凭借着他鬼才般的演出,利用这个有趣的信息差将“恋爱喜剧”与“校园恐怖”两个大相径庭的题材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点在第一集中就可见一斑。 (一直想画恐怖漫画的赤坂明流下了羡慕的眼泪。)

普通人的视角
普通人的视角
男主的视角
男主的视角

本来也想在这里放片头(OP)或是片尾曲(ED)来收尾的,因为我觉得这两首曲子都很好听 (这部番难道还有我不喜欢的地方吗)。不过想来比起OP和ED,这部番的插曲——《レクイエム》(Requiem,安魂曲)可能要更为人熟知。但我的私心觉得,这三首歌都还是要在原片中听到才更有感觉(当我第一次在片中听到《レクイエム》响起时,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因为我着实没料到“安魂曲”原来是出自这部番)。所以大家若是有兴趣还是自己去看原片吧,诶嘿。

(《黄昏少女x失忆》每集的标题画面里夕子的颜艺小彩蛋很有趣,随机放几张在最后。)

偶像大师

记得有段时间闲下来突然觉得失去了动力,所以想找部偶像番看看,想感受一下其中积极昂扬的氛围——在这样的心境下,我遇见了《偶像大师》。

其实我并非是偶像番的拥趸。除却之前因为跟热度看的《佐贺偶像是传奇》,《偶像大师》便是我第二部看完的偶像番了。现在想来,我很庆幸能在低靡期接触到《偶像大师》这部如此优秀的动画。

偶像大师

或许是《偶像大师》唤起了我数年前关注“乃木坂46”时的回忆。那时的我恰好见证了她们从开始时的名不见经传、到后来成为“NHK红白歌合战”1和“东京巨蛋”2的常客的过程,着实是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回忆。私以为,那种虚拟的“陪伴”与“成长”感正是日本偶像文化的魅力点之一——而《偶像大师》这个IP的卖点:以“Producer(制作人)”的角度对所属事务所的偶像们进行“养成”,其核心也在于此:

从关注初期,看见一个个性格迥异的素人们因为各自的缘由聚在一起、却在台上连自我介绍都说不利索;到一次次活动中,她们争强好胜、互不相让,在慢慢意识到他人的优秀与自己的不足的同时,她们也开始找到了自身在这个团队中的位置;到第一张单曲发表,初次登台的她们虽然还有些青涩、但还是大抵有了一个组合的样子了;再到第一次Live活动、第一次上节目、第一次接广告,你发现她们的名字慢慢出现在了更多的地方、她们的身影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你终于看见当初扬言要登上更大的舞台的她们,如今已然站在聚集了五万人的体育场的中央;你发觉那个最初连当众念自己的名字都会紧张的女孩,现在面对着万千观众仍然自信大方地展现出自己的舞步与声音;你也见证了当初的灰姑娘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台上的她们,今夜在被染成代表着她们的颜色的荧光棒海洋之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向着光辉的彼岸截图1

虽然相差了一个次元,但“偶像大师”本家和“乃木坂46”的成长故事在我看来确实有着些许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咋一听有些套路和王道,但当《偶像大师》在动画中用真诚的镜头语言将这12名女孩成长的历程一一展现在我面前时,我还是会被她们的故事所深深感动。

现代社会中的压力与焦虑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人们发觉「成功」并非是同从小教导的那样“只要付诸努力便能换来”。因此纵使现实中偶像风潮盛行的背后隐藏着不光鲜的地方,纵使偶像文化带来的感官刺激可能只为了逃避现实。但是不可否认,不少人在目睹了偶像们登上她们理想中的舞台的全过程后,那份对自己喜欢的偶像“梦想成真”一刻的共情确实帮助了他们从现实的焦虑与压抑中抽离出来,也确实给予了他们重新去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与压力的勇气。

不过我喜爱《偶像大师》这部动画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我认为它能被称为“偶像动画的巅峰之作”的理由:

令人叹为观止的作画演出。

请容我借用一段《偶像大师》的作画集锦视频来更直观地传达这点。

哪怕只是短短五分钟的剪辑,也已然能将原画师们的厨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连角色的头发尖都在跳舞”的河野惠美、“忠实变形金刚和特摄一百年”的雨宫哲;还是林勇雄对舞台相机的摇动和调用通过手绘形式的完美还原(尤其是片中04:16-04:31那段足以载入动画史册的超长手绘Live镜头)、小松勇辉对运动中角色的微表情变化的细腻展现,等等……

向着光辉的彼岸截图2

我相信若不是原画师们在作画上倾注了肉眼可见的爱和心血,那就绝对不会有现在这个饱含感染力的《偶像大师》。为了凸显角色每一个小动作中的每一处身体细节,他们不惜爆肝加入更多的作画张数,于是才有了少女们跃然纸上的活力与青春感;为了让舞台演出变得更具有张力,他们又激进地采用了全手绘的方式去表现角色的舞步,也因此少女们所付出的努力与在台上洋溢的激情才能(通过那些3D模型所无法展现的线条运动形变)成功地传达给了荧幕前的观众们。

——正是戏里戏外两群人对各自梦想的赤忱与执着,才成就了如今这个“洋溢着爱与梦想的光辉”的「偶像大师」。

后记

“因为不想让单篇动画安利文显得太水,于是干脆把三篇影评打包一口气发出来”的做法看上去有些投机取巧,但在我看来,这三部动画佳作还是存在着一些共通点的。

大概是前段时间,终于不想耐着性子去看那些毫不上心的新番们的我一边喊着“动画业界乙烷”一边开始有目的地翻看起以前的作品。当逐一点开那些因为以前太过冷门而被我忽视的作品时,我才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日本动画曾经历过一段多么辉煌的时期,以致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创作者们倾注在作品中的热情和心血——它们之中不乏有用细致的作画不焦不躁地讲好故事的、有明明用“站桩谈话”也可以交差,但他就是“单纯地想要让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动起来”的、也有明明有漫画原作的分镜可以挪用,但却偏偏要剑走偏锋,要用自己的分镜语言讲好那些“只有在属于动画的镜头里才能够展现”的精巧演出的……这些放在今天的动画业界里都会让投资者觉得“蠢”的作法,在那时却处处存在于那些“冷门”的佳作之中。

但我认为,手绘动画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喜欢“动”画的理由,它正是来自于这些孜孜不倦干“蠢事”的“蠢人”手中。

而我,却恰恰更喜欢称他们为:「匠人」。


  1. 在日本,该节目可以被视为是“一年结束的标志”,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观看本节目。(来自维基百科)  
  2. 位于日本东京都文京区的一座有约46,000个座位的多功能体育馆,在举办演唱会时可容纳逾57,000人。在此开唱的歌手,必须具有一定知名度才能达到观众满场,因此在东京巨蛋举办演唱会,更能彰显出歌手的人气。(来自维基百科)  

© 本文文字内容著作权归Velas电波站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站长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且未经站长允许不得对本文文字内容进行修改演绎。